我和尹小林兄認識20多年了,那時他是現役軍官,上校,到武大去參加我們辦的會。我因忝列辦會者之一(主要是盧烈紅教授在忙活),要與各位與會者打招呼,就與小林兄認識了,相談甚歡。后來,又在好些會議上見到小林兄。
2007年底我調到上海大學。大約是第二年,我的導師北大郭錫良教授到復旦開會,我去復旦賓館看望他老——郭先生一貫是電腦新技術的推廣者,我們這些學生多是在他老的反復敦促下才使用電腦的——他老一見我面,就說:“《國學備覽》,你用上了嗎?”我回答說還沒用上,不知道有這回事兒。郭先生說,必須得用,比做卡片節省精力一千輩!
我們這些學生都知道以前郭先生寫作某書,大夏天把卡片幾百上千張鋪在地上,他老和師母在地上爬的事兒。那時沒空調,不敢開電扇,否則卡片就飛了。因此又累又熱,“汗滴禾下土”。后來用上電腦及其軟件,省事多了。所以師母經常打趣說,電腦公司欠了郭先生許許多多廣告費!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兒,其中辛苦,于亭兄在《中華讀書報》為我的《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寫的書評《現代語言學形態視野中的甲骨刻辭語法學研究》一文中做過描述:
帶著幼小的兒子住在筒子樓的一間單身宿舍里。武漢的暑夏濡熱難耐,冬天則冰寒陰翳,他曾經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把幾巨冊《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里的約六萬條刻辭一條條地抉剔爬疏,一套美侖美奐的大書,硬是翻檢得斷爛殘破,真是“韋編三絕”了!
于是,當聽到“比做卡片節省精力一千輩”的話時,我便有些迫不及待了!忙問,哪兒能得到《國學備覽》呢?郭先生說,你帶U盤沒有?我拷給你!恰好我的雙肩包中有個U盤,就拷了起來。這時,復旦方面負責接待的老師來催先生、師母該去吃飯了,先生和師母硬是等了半個鐘頭拷完后才帶我去吃飯。
這一時期,我正在寫作《論語新注新譯》,這書的目的或者說是特點,是要解釋《論語》中大量自古以來見仁見智的疑難詞句。我主要采取高郵王氏父子釋讀《詩經·邶風·終風篇》“終風且暴”的辦法——找出與“終風且暴”同一格式的“終溫且惠”“終窶且貧”“終和且平”“終善且有”等“終~且~”格式的句子來。這就需要檢索大量例句。
此前,我通過多年采購,有了較為齊全的哈佛燕京學社編寫的各種先秦兩漢經書、子書、史書的《引得》,從2004年到2008年,我寫作《論語新注新譯》時,就是從這些《引得》中去搜羅例句的。使用《引得》雖然比翻書快捷不少,但一部《引得》只能管一至幾種書,如《論語引得》中只能找到《論語》中的句子,《春秋經傳引得》只有《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左傳》中的句子。因此,要想找一個共時平面的例句,得翻好幾種《引得》。而且,在《引得》中找到所需例句后還得謄抄,也多費不少功夫,還增加了出錯的幾率。再說,《引得》所錄的句子較短,且沒有上下文,是否可用,往往還得翻檢原書才能決定。這更是很費時間的。
在此之前,我也用了幾種光盤,用起來非常麻煩,還十分占電腦空間——那時電腦容量都較小。
所以,我在得到《國學備覽》后,馬上就用上了。它所占空間非常小,才約200M,一點擊桌面光盤形狀的快捷標志就打開了。輸入關鍵字,所選書目中的該字詞就全部出現在上下文中,可根據需要下載所選擇的句子或句段,在200字內,不限長短。因此,從那時起,我就使用小林兄發明的這一利器,直到現在,須臾沒有分離。
當然,小林兄發明的這一利器也是升級換代的。我就是先用《國學備覽》,而《國學備要》,而《國學智能書庫》,而《國學寶典》的。
2009年夏,我在中央財經大學從事研究,有天去首都師大看望白奚先生,白先生便帶我到小林兄的研究所去。當小林兄知道我一直用《國學備覽》之后,便送給我一個《國學備要》的U盤——插上U盤,點擊紅色盤龍快捷標志,就一切OK了——這一U盤700多M,有古書200多種,對于研究上古漢語,基本上夠用了。
后來,我又幾次參加小林兄召集的會議,每次都有新收獲,所用的U盤也不斷更新到《國學智能書庫》《國學寶典》了。
現在有了許多古籍語料庫可供選用,是否《國學備覽》《國學備要》之類就沒用了呢?完全不是!第一,語料庫的語料沒有上下文,每條語料又太短。沒有上下文,意義有時就不太明朗;不明意義,就不敢選用。每條語料太短,常常不足以反映或凸顯句式。第二,語料庫太貴,一般由單位圖書館買,通過連接網絡輸入密鑰使用。一兩個人使用還好,人一多了就卡頓,沒法用了。如果沒有網絡,或網絡出現問題,就更沒法使用了(我這幾天處在一個全封閉環境中,網絡屢屢出現問題,又沒人給我解決,自己年齡較大,電腦技術不行,面對網絡問題深感無力)。第三,語料庫很大,得占用不少空間。這些個缺點《國學備覽》《國學備要》等全都沒有。一個U盤,走哪帶哪,插上即用,方便省事。輸入關鍵詞,含有該字詞的語料在所選范圍內就很明白地顯示出來了。然后根據需要,可長可短地選取語料。這就是我這些年來一直用它的原因。
如上文所說,我這幾天處在全封閉環境中,沒人給我幫忙,而網絡極不穩定,但我隨身攜帶的《國學寶典》卻完全不受影響。身邊無書可讀,只好打開《國學寶典》中小說部分,重溫少年時讀過的《鏡花緣》消磨時光。
下面,我就摘錄一段我的《論語新注新譯》中的一段考證,來說明《國學備要》《國學寶典》的好處: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我們要證明的就是“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齊景公還是孔子說的。下面這兩段就得引用較長的句子:
“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下文“孔子行”也幫助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否則,依《論語》文例,“孔子”不必出現。《微子》第四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第五章:“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這兩章“孔子行”“孔子下”前緊接著的文字的主語都是他人,當動作的發出者改變時,主語“孔子”便出現了。本章似乎也不能例外;即,本章“孔子行”前面的說話者并非孔子,而是他人。
與此相關,本章“曰”之前沒有出現的主語若是孔子,依當時文法,應當不是“孔子行”,而是“遂行”或“乃行”。這也幫助,前文“曰”的沒有出現的主語,不應該是孔子。也即,當說話者和緊接著的下文中“行”的主語是同一個人時,“行”的主語一般不出現;而當“行”的主語出現時,這一主語和前文的說話人一般不是同一人。以《論語》《左傳》爲例:“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蘧伯玉)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雖奸之,庸如愈乎?’遂行,從近關出。”(《左傳·襄公十四年》)“伯玉曰:‘瑗不得聞君之出,敢聞其入?’遂行,從近關出。”(《襄公二十六年》)“(大叔文子)對曰:‘臣知罪矣!臣不佞不能負羈紲以從捍牧圉,臣之罪一也。有出者,有居者。臣不能貳,通外內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二也。有二罪,敢忘其死?’乃行,從近關出。”(同上)“(石惡)且曰:‘受命矣。’乃行。”(《襄公二十七年》)“杜泄曰:‘卿喪自朝,魯禮也。吾子爲國政,未改禮,而又遷之。群臣懼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昭公五年》)“子干曰:‘余不忍也。’子玉曰:‘人將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昭公十三年》)“公曰:‘余不忍也。’與臧孫如墓謀,遂行。”(《昭公二十五年》)“公子曰:‘事未可知,反,與壬也處。’戒之,遂行。”(《哀公六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退,命駕而行。”(《哀公十一年》)以上各例中的說話者和“行”的主語都是同一人,“行”都沒有主語。以下各例中的說話者和“行”的主語都不是同一人,“行”都有主語:“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左傳·莊公四年》)“婦人曰:‘鳥獸猶不失儷,子將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婦人遂行。”(《成公十一年》)“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公遂行。”(《襄公二十八年》)“仲幾對曰:‘君若以社稷之故……臣不忍其死,君命祇辱。’宋公遂行。”(《昭公二十五年》)
我們看,以上引用的多條例句,都出自《國學寶典》,這些例句,一般都占了3-4行,語料庫是不可能有這么長的句子的。這些例句大多是搜索特定典籍中的“行”獲得的。
前一向,我接到小林兄電話,他說他的公司近期將有大的變化,我誤以為《國學備要》《國學寶典》不會再生產了,頓時有一種即將失去命根子的“萬古長如夜”的感覺。后來經過小林兄解釋,是公司全面升級換代,這才轉憂為喜。我祝愿小林兄的事業在虎年,在今后,總是紅紅火火。我想,這不是我一個人內心由衷的祝愿,而是中國古籍整理和傳統文化傳承事業切切實實的需要!
(楊逢彬,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