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敦煌寶藏—敦煌文獻形式簡介 |
敦煌文獻數量龐大,但從形態上看,絕大部分是卷子本,除此之外,還有摺本、旋風裝、蝴蝶裝、冊子本、梵莢本等形式。另外還可以見到木簡、絹本、木排等形式的文獻。 從制造技術的角度看,絕大部分敦煌文獻是手抄本,只有少量的拓本和印本。 新的書籍形式 做成卷子形式的書 籍使用起來極為不便。然而,只要對其略加改進,就可以產生 更便于使用的形式。但盡管如此,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卻沒有 一點進行這種改進的嘗試。 根據現在所能見到的例證,一直 到8世紀末,三種新的形式出現了。 這三種形式,第一是折 本,其次是冊子本,再其次是少量的印度風格的貝葉形寫本。 折本和貝葉: 把一個卷子每四行或五行交錯折疊就產生了折本。寺院 的經文就是這種形式。這種形式產生之后,在需要只看一卷 中某一處時,就能夠很方便地翻到這個地方,用過之后也沒有
再卷回去的麻煩,直接合上就行了。所謂跳讀《大般若經》就 是這種形式的書本的效用之一。這部經有600卷,通讀一遍 都很困難,但似乎每一冊用左右手執其兩端,中間在空中翻動
一遍,就表明已把一卷讀完了。自10世紀印刷佛典開始,到17世紀末,萬歷版的一切經 印行以前的700年間,佛典都是作成折本形的。有人甚至認 為這種形式是佛典特有的。 敦煌寫本中,折本形寫本即使在佛典中也非常之少。可 以說,全部敦煌寫本中,折本充其量有十幾件,假使這個數字 不夠準確的話,至多不會超過50件。在吐魯番也發現過若干
件,但書體的時代都相當晚,可以認為是抄自印刷本的。如此 普遍的折本為什么在敦煌寫本中不多見呢?這確實是令人費 解的事實。 更奇怪的是,這種為數極少的折本形寫本幾乎都不是通
常的折本,其每頁正中或正中稍靠上面一點都開有一個小孔 。梵文、吐蕃文的寫本被稱為貝葉。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曲县| 浦江县| 永安市| 昔阳县| 曲周县| 游戏| 三门峡市| 瑞丽市| 沭阳县| 文水县| 保山市| 龙海市| 九江市| 固原市| 专栏| 安宁市| 拉孜县| 平原县| 阜新市| 武隆县| 洪雅县| 望奎县| 平顶山市| 孙吴县| 崇信县| 轮台县| 肇源县| 萨嘎县| 宜春市| 定西市| 观塘区| 稷山县| 治县。| 烟台市| 固阳县| 即墨市| 萨迦县| 黎城县| 兴山县| 庐江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