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

任士英 主編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ISBN:7-215-06064-0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定價:45.00 元
本書簡介

  在人文精神缺失和民族文化亟待復興的當下,“國學熱”方興未艾。 《學苑春秋—— 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一書,應時出版,值得期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家洲認為, “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網上評選和此書的出版,一為網絡世界的開放式討論,一為傳統出版物,兩者相得益彰,并列為 2006 年國學普及教育的兩件盛事。

內容提要

  《學苑春秋—— 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對國學大師的描述,每人單獨成篇。“檔案”一詞意在提煉和濃縮內容,述及大師的家世游學、師友往來、學業傳承、治學經歷及國學著述,尤重提煉和概括大師的治學精神、方法和特點,彰顯大師特立獨行的人格魅力和人間情懷。王國維、章太炎、梁啟超、陳寅恪、錢穆、錢鍾書、馮友蘭等一位位國學大師鮮活的形象撲面而來,他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顯示出的學術品格、文化精神,就像一座座無言的豐碑,矗立在學林之中。抱憾傳統學術之中衰和有志追慕前賢的讀者,可用較短的時間領略大師的學識和風采。

本書目錄

序 言

前 言

門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
   ——俞 樾

多變人生,短命才子
   ——劉師培

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家
   ——嚴 復

維新領袖,新學先驅
   ——康有為

獨為神州惜大儒
   ——王國維

傳統中國的最后尊嚴
   ——辜鴻銘

萬流歸宗的學林泰斗
   ——梁啟超

推倒一時,開拓萬古
   ——廖 平

有學問的革命家
   ——章太炎

“韋編三絕”的瘋子
   ——黃 侃

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魯 迅

除舊布新的急先鋒
   ——錢玄同

史料的搜討者與傳播者
   ——羅振玉

大學之魂
   ——蔡元培

“最卓越之訓詁學家”
   ——沈兼士

亦官亦學的國學旗手
   ——傅斯年

博雅宏通第一人
   ——柳詒徵

通貫古今的史學大師
   ——呂思勉

文化巨子
   ——張元濟

終究一書生
   ——胡 適

熔鑄古今,會通中西
   ——湯用彤

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馬一浮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熊十力

為文化續命的“天賦迂儒”
   ——陳寅恪

從國學傳人到新史學大師
   ——范文瀾

不為乾嘉做殿軍
   ——陳 垣

融會中西的文化智者
   ——林語堂

文化旗手、學林巨匠
   ——郭沫若

真情君子,獨行學人
   ——吳 宓

牢籠百氏的大師
   ——顧頡剛

漢語語言學之父
   ——趙元任

真正的哲學家
   ——金岳霖

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

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
   ——馮友蘭

一生為故國招魂
   ——錢 穆

做有生命的學問
   ——牟宗三

文化昆侖
   ——錢鍾書

士林楷模
   ——張岱年

后 記

本書序言

序 言

孫家洲(人大國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在“國學熱”方興未艾的形勢下,任士英教授主編的《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一書,應時出版,值得慶賀。

  士英教授命我作序,我本該謝絕——人貴有自知之明,不具備寫序的資格而厚顏為之,難免貽笑大方。但是,在與士英教授幾番交談之后,我還是斗膽應承了下來。這里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尊敬士英教授和他的學術責任感。士英教授與我是相交多年的朋友,我敬重他對學術的敏感和執著。他慨然談及《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的編寫宗旨“向大眾普及國學大師的有關知識,傳承大師的精神和思想,弘揚大師的道德和文章,喚起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對文化的溫情與敬意”。這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對愿意用心做這一工作的學者,我們應該表示感謝。其二,本書的內容與我的工作密切相關。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之后,我被任命為常務副院長,在學校領導和馮其庸院長的信任與支持之下,主持國學院的日常工作。轉眼就是一年的光景,其中的酸甜苦辣,誠不足為外人道。我相信,對“國學”的體悟,是因人而異的。對我而言,它意味著深奧精妙的知識體系,背景各異的學術論爭,不容推卸的社會責任。即以后者而言,我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所做的一個節目中,現場曾經有人提問:“你對國學院學生畢業之后找工作的前景如何判斷?”應該說這是一個有挑戰性和預測性的問題。我當時有大意如下的答復:“這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首先是社會上對國學重要性的認知程度,其次是我們的教育質量。如果大多數人認定國學是當今中國人非常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人大國學院的學生被認定為這個學科領域最好的學生,那么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他們的擇業前景將是一片光明。”作為建立自信的兩個前提之一,國學的社會認知程度如何得以提升?顯然,需要有人孜孜不倦而又扎扎實實地做好國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

  同樣的話題還出現在“百度國學頻道開啟儀式”之上。我以嘉賓身份參加了這一儀式。主持人發問“可不可以把國學辦成一個類似于漢堡包似的東西”,我接過話題說:“我理解我們的主持人是在調侃,其實他要表達的是國學知識普及化的訴求,希望國學能夠走出學術的象牙塔,而為社會大眾所喜聞樂見。我個人認為,現在推廣國學應該是有不同層次的,精深的專業研究當然不可或缺,同樣我們也有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學。”

  我之所以較為強調面向社會宣傳國學的重要性,是因為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基本事實: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冷落之后,國學作為一門整體的學問,在國人的視野中已經被淡忘了,甚至受到部分人士的排拒。在這一背景之下,如果真正有志于振興國學,就必須從引導國人重新接觸國學、接納國學開始。在這個意義上說來,普及是精深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成立為契機,教育界、文化界形成了討論國學的熱潮,并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有媒體因此而將2005年稱之為“國學年”。進入2006年之后,關注國學的熱情仍有增無減。《光明日報》開辟了《國學》專欄,作為一種意蘊深刻的文化信息,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本在情理之中;若干與國學研究相關的論著出版之后銷量大增;已經有多所大學準備興辦國學專業;多位原被稱為“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書畫家”的著名學者,被改稱為“國學家”乃至于“國學大師”;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舉辦的“國學與和諧社會”學術討論會,在上海浦東舉行,其關注國學與現實問題的價值取向引人注目;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的“國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討論會上,來自不同學府的多位教授,在發言中呼吁有關領導部門盡快批準設立國學專業,以適應國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北大乾元國學教室”的高額收費以及報名者依然踴躍,一度引發議論紛紜;不久前,上海市教委叫停上海“孟母堂”的讀經之舉以及被訴諸法律;新浪網“乾元國學博客圈”的推出,給國學討論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網絡平臺。上述文化現象足以證明,國學繼續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與《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一書關聯最為密切的文化事項,大概應該首推由國學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百度網聯合主辦的“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網上評選活動。這一活動吸引了包括臺灣、香港及海外華人學者在內的廣大網友參與討論,共收到來自兩岸三地以及海外華人的120多萬張選票。我注意到,在網上的討論中出現了幾個較為集中的問題:什么是國學?國學是否就是儒學?國學大師的標準是什么?某些人物(如魯迅)被稱為國學大師是否合適?這些問題的學術底蘊都是很豐厚的。在一個崇尚理性思考、尊重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歡迎在這些問題上的見仁見智。我無意求證《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的編寫與此次網上評選活動是否有內在的聯系,但我相信,編寫者對以上討論意見,應該是有所思考、有所借鑒的。一為網絡世界的開放式討論,一為傳統出版物,兩者相得益彰,是否可以稱之為2006年國學知識普及教育的兩件盛事?

  今天,對抱憾傳統學術的中衰和有志追慕前賢的人而言,了解上個世紀的國學大師的治學特點、人格魅力、傳記資料、乃至于軼聞趣事,都是富有意義的。我認為,可以與讀者一道用“開卷有益”來表達對《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的期望。它對讀者的啟迪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也可以包括對本書的內容所引發的思考。如,魯迅先生是否應該入選“國學大師”,就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如果從其學術旨趣而言,魯迅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抨擊之激烈,是學者所熟知的,從這一角度說來,假如魯迅先生地下有知,得知他被列為“國學大師”,也許他會“吹胡子瞪眼”;如果從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水準而言,僅憑《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字史綱要》兩部名著,魯迅先生被尊為國學大師也有足夠的理由。由此一例可見,提出一個明晰而無爭議的“國學大師”標準,似乎并非易事。

  借著關于魯迅先生的話題,我愿再贅數語。當年的魯迅先生,曾經對部分以傳承傳統文化自命的學人出語譏諷,但對王國維先生卻另有一番評價:“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作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00頁)這里面最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不是魯迅先生對王國維個人的評價,而是他的學術眼光——重視運用新出簡牘資料來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國學棟梁。如果我們認可魯迅的思路,就應該得出一個觀點:那些僅僅把整理傳世文獻視為國學之業的人,視野與胸襟均難免褊狹之譏。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對國學的態度,應該是充滿理性的。國學應該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而非崇拜對象。國學當然是中國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基因,更是中國學人應該具備的素養,但只有把它置于文化多元的格局之下才有意義,如果有人意圖把國學與當代文明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則是愚蠢的舉動。研究國學的具體方法,則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只有站在學術前沿的研究,才是有價值的。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國學存在著“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重大缺陷,這是以否定傳統為榮、甚至宣稱要與傳統“決裂”的時代所造成的悲哀。但愿年輕的一代,可以在寬松、寬容的氣氛中,自由地學習國學,從中汲取為人處世的精神財富。

  借鑒前輩學術大師的治學經驗,可以使后人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有所遵循,減少失誤。僅從這一意義上說來,《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也是應該向廣大讀者真誠推薦的。當然,本書的價值,應該由潛心讀過的人加以評說。

2006年8月于北京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兴安盟| 公安县| 休宁县| 淮阳县| 沙田区| 正宁县| 普格县| 龙海市| 克什克腾旗| 新余市| 通州区| 辽中县| 凤凰县| 城口县| 姜堰市| 顺平县| 汉源县| 兴化市| 淮阳县| 益阳市| 弋阳县| 翁牛特旗| 甘孜县| 洪洞县| 虞城县| 浦江县| 柏乡县| 克东县| 西盟| 云和县| 赤水市| 江达县| 井研县| 手机| 澄迈县| 荆州市| 嫩江县| 汉中市| 延津县| 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