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傳統地名學對鄰國的影響
中國漢唐盛世的文化,就像光芒萬丈的燈塔,照亮了古代的東方世界。從中國文化向外輻射的過程和強度來看,受影響最深的無疑是太平洋西岸的東亞地區。
作為中國文化載體之一的中國地名學,經過兩千年來的傳播和擴散,早已融入東北亞、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地名的靈魂深處,因而這些國家的地名大多呈現出具有中國色彩的特征。下面擬選擇朝鮮-韓國半島、越南兩個地區加以論述。
第一節 朝鮮-韓國半島
朝鮮-韓國半島位于東北亞地區,與中國山水相連,隔鴨綠、圖們二江與中國遼寧、吉林二省相望。半島上現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面積12.3萬平方公里)和大韓民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兩個國家。
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朝鮮-韓國半島,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自新羅、高麗王朝以來,“雖域居海島,然稟受正朔,遵奉儒學,樂律同和,度量同制”
,“他們以能夠記誦中國古典文學的章句或吟詠中國詩歌而自豪” 。李朝時期,一直尊崇明清中國為“上國” ,奉行“事大”政策 ,自稱是“中國之藩邦
” ,名臣徐居正嘗作詩云:“明皇若問三韓事,文物衣冠上國同” ;風俗也類似中國,“崇尚信義而篤儒術”、“衣冠制度悉同中國”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地名的來歷、地名的組成、地名命名方式甚至地名用字也一依中國。以下從五個方面作些簡要的論述。
一、 地名通名之借用
朝鮮-韓國半島歷史上的政區地名通名,有郡、縣、州、京、府、道等名稱。這些名稱與古代中國的一模一樣。
中國的郡、縣,始于春秋,戰國時逐漸形成了郡縣制,秦滅六國后將這一制度推廣到全國。半島上最早的郡、縣,是漢武帝時設置的朝鮮四郡。漢高祖末年,燕人衛滿入據朝鮮;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衛氏朝鮮,次年置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每郡轄有四至十余縣不等,治所分別在朝鮮縣(今平壤特別市大同江南岸)、沃沮縣(今咸鏡南道咸興)、東暆縣(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和霅縣(今漢城特別市)
。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臨屯、真番二郡入樂浪郡,玄菟郡也向西遷治高句驪縣(今遼寧新賓縣西南)。
魏晉、十六國時期,高句麗興起于中國東北地區,正式建國后定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209年遷都丸都城(今集安市西北山城子)。公元四世紀初,高句麗南下占據了漢四郡的原樂浪郡地后,427年遷都平壤。此時,半島南部興起了百濟、新羅,分別定都于慰禮城(今漢城市漢江南岸)和慶州(今慶尚北道慶州)。三國鼎足,互爭霸權,在朝鮮-韓國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三國地方政區所采用的地名通名,或為郡、縣,或為州、郡、縣,與中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區通名完全一樣。例如,高句麗末期有漢山州、唐城郡、羽谷縣等164個州、郡、縣
。百濟“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共有熊川州、月柰郡、豆肹縣等147個州、郡、縣 ,而新羅在統一半島之前也“有郡縣,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國”
。高句麗、百濟、新羅還將一郡之長分別稱作處閭近支、郡將、郡太守。
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中國唐朝的幫助下,滅百濟、高句麗而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韓國半島。完成統一大業的新羅,對其整個版圖的行政區劃作了全面的整頓,自善德王六年至神文王五年(637年~685年)在全國完成了九州的設置
,即在新羅本土、百濟和高句麗故地各置三州,合為九州(州治全在今韓國境內);州下置郡,郡下轄縣,政區通名系統完全向中國看齊,與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區通名完全一致。景德王十六年(757年)冬十二月,九州州名全部改成漢式名稱,詳細情況如下表:
表5-1 新羅的九州制度
舊州名 |
景德王改名 |
治所今地(隸屬) |
轄郡數 |
轄縣數 |
歃良州
沙伐州
菁 州
熊川州
完山州
武珍州
漢山州
首若州
河西州 |
良州
尚州
康州
熊州
全州
武州
漢州
朔州
溟州 |
梁山(慶尚南道)
尚州(慶尚北道)
晉州(慶尚南道)
公州(忠清南道)
全州(全羅北道)
光州(光州廣域市)
廣州(京畿道)
春川(韓國江原道)
江陵(韓國江原道) |
12
10
11
13
10
14
27
11
9 |
34
30
27
29
31
44
46
27
25 |
總 計 |
|
|
117 |
293 |
資料來源:《三國史記》卷九《新羅本紀》“景德王十六年冬十二月”條。按同書《地理志》所載轄縣數,除熊、全、溟三州相同外,其余均異,如良州轄33縣、尚州31縣、康州29縣、武州38縣、漢州49縣、朔州26縣、俱與《本紀》不合。蓋《新羅本紀》與《地理志》所載政區資料非同一標準年代者耳。
按“州”作為地名通名,始于中國上古時代,《尚書·禹貢》、《周禮·職方》等典籍均記載了九州制度。由于長期受儒家經典的束縛,古人認為唐堯時已實行“肇十有二州”之制、夏禹已劃天下為九州了。新羅的九州制度顯系受中國上古九州觀念影響而實行的,所以連韓國的歷史學家也認為:“九州模仿中國古代的九州”,“這種九重劃分好像有意模仿中國夏朝的九州模式”
。
新羅在改九州州名為漢式名稱的同時,景德王十六年(757年)將原來郡、縣的固有名稱也全部改為漢式名稱。如原新羅達勾火縣(一作達弗城),景德王改名大丘(今韓國大邱廣域市);又如原百濟所夫里郡,景德王改名為扶余郡(今忠清南道扶余);再如原高句麗冬比忽,景德王改名為開城郡(今朝鮮開城直轄市)。由此可見新羅地名漢化程度之深。
新羅在統一戰爭之前已開始置有“小京”。早在智證王十五年(514年)就在阿尸村置小京(后廢,今安康),真興王十八年(557年)置國原小京(今忠州),真德王八年(639年)又置北小京(658年廢,今江陵)。統一后,文武王十八年(678年)置北原小京(今原州)、二十年(680年)置金官小京(今金海),神文王五年(685年)又置西原小京(今清州)和南原小京(今南原)。至此,五小京制度業已確立。景德王改國原小京為中原小京、金官小京為金海小京
。按“京”字最早見于甲骨文 ,先秦時即被用來稱呼首都。在這一點上,新羅是從中國學去的;不過,新羅在吸收中華文化時,不作簡單的模仿,而有所創新,其五小京制度設置的時間比唐朝、渤海國的五京制還要早
,遼、金的五京制恐怕與此也有淵源關系。
此外,由于受中國文化影響,新羅時代也像中國一樣有五岳、四鎮。中國的五岳制度始于漢武帝,隋文帝時南岳嘗易為衡山,此后遂成定制!八逆偂笔家娪凇吨芏Y》,東漢鄭玄注為四座具體的山,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增加吳山后為五鎮
。東國新羅的五岳、四鎮,從其所屬政區菁州、熊川州、大城郡、柰已郡、押督郡、推大郡、馬尸山郡、比烈忽郡等名稱 來看,當屬新羅統一半島以后、景德王大改名之前這段時期內形成的。茲列表對比如下:
表5-2 中朝五岳、四鎮的對比
|
|
五 岳 |
四 鎮 |
方位 |
東岳 |
西岳 |
南岳 |
北岳 |
中岳 |
東鎮 |
西鎮 |
南鎮 |
北鎮 |
山名 |
隋初 |
泰山 |
華山 |
天柱山 |
恒山 |
嵩山 |
沂山 |
霍山 |
會稽山 |
醫巫閭山 |
新羅 |
吐含山 |
雞龍山 |
地理山 |
太伯山 |
父岳 |
溫沫懃 |
加耶岬岳 |
海恥也里 |
熊谷岳 |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的地方行政區劃,地名通名有道、府、京、州、郡、縣、鎮、屬縣,即:將全國劃分為若干道,道下設府、都護府和州,以下再分轄郡、縣、鎮或屬縣。高麗成宗時(981年-997年),置十道、十二州節度使,下轄州郡五百有余;顯宗時(1009年~1031年),廢節度使而置都護,全國有五道、兩界、四京、八州、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五縣、二十九鎮
。李朝中宗二十五年(1530年)時,全國分為八道,下轄6府、29都護府、19州、111郡、173縣和61屬縣 。
按:府制、都護府制均起源于中國。唐在邊疆地區置有安東、安南、安西、安北、北庭、單于六大都護府;王氏高麗在境內置有安東、安南、安西、安北、安邊五個都護府,名稱大多與中國唐朝的相同,李朝的大都護府、都護府制度即承此而來。府制確立于唐開元元年(713年),該年置京兆、河南二府,后陸續置河中、太原、鳳翔、江陵等府,至唐末已有十府,宋元時府的建置逐漸增多,明初已遍地開花。高麗太祖時,置天安、京山、南原三府,成宗時置開城府,仁宗時置長興府,忠烈王時置漢陽府
;李朝在保持開城、漢陽二府(改漢陽府為漢城府)的同時,又有慶州府、全州府、咸興府、平壤府等建置 。此等府制,莫不習尚中國。
又按:“道”的建置,也起源于中國。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形便,分天下為關內、河南、河北、河東、隴右、江南、淮南、山南、劍南、嶺南十道。高麗成宗時,模仿唐十道建置,也依山川地形將全國分為關內、河南、江南、山南、嶺南、中原、海陽、嶺東、朔方、三貝西十道
,其中一半道名與唐朝相同。此后,“道”成為半島上最高一級政區地名的通名,其數目雖不同時期有所增減,但到李朝初年就穩定為京畿、忠清、慶尚、全羅、黃海、江原、咸鏡、平安八道建置。半島上的道制,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北部的朝鮮政區有平安南、平安北、咸鏡南、咸鏡北、黃海南、黃海北、江原、兩江、慈江九道,以及平壤特別市和南浦、開城二直轄市;南部的韓國政區則有京畿、忠清南、忠清北、慶尚南、慶尚北、全羅南、全羅北、江原、濟州九道,以及漢城特別市和仁川、大田、大邱、光州、釜山、蔚山六個廣域市。
二、 地名淵源解釋方式之模仿
李朝的地理著作,數量頗為可觀,著名的有梁誠之《高麗史·地理志》、尹淮等《世宗實錄·地理志》、《八道地理志》、《大東地志》、《朝鮮各道邑志》等,其中內容最為豐富、門類最齊全的要數由盧思慎、徐居正等47人于成宗十二年(1481年)修成、中宗二十五年(1530年)由李荇、洪彥弼等20人增修的《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55卷,系仿中國南宋祝穆編《方輿勝覽》、明天順五年(1461年)官修《大明一統志》而撰成
,因而體例上多有因襲、雷同之處。中國的地理志書,具有豐富的地名淵源解釋內容,由此構成了中國傳統地名學的主體;無獨有偶,這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也多處揭載地名淵源解釋,共計有165處。筆者將詮釋地名淵源三例及其以上的門類歸納為15類。由于數量眾多、篇幅有限,只能以每類各舉三例、并選出其中一例作為淵源解釋的例子,將該書中地名淵源解釋內容列表說明如下,其中的類別排序以所釋地名淵源數量多少為序。
表5-3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的地名淵源解釋
|
數量 |
地名舉例 |
地名淵源解釋舉例 |
像形地名 |
42 |
鼓 巖(12/209上)
釜 山(23/387下)
臼 淵(26/446上) |
卷二三慶尚道東萊縣[山川]釜山:“山形如釜,故名”。 |
諺傳地名 |
20 |
藏軍洞(18/309下)
龍門山(24/417下)
官墮 (55/994上) |
卷一八忠清道石城縣[山川]藏軍洞:“世傳唐將蘇定方伐百濟時,藏兵于此,故因以為號”。 |
史跡地名 |
17 |
利 川(8/139上)
軍入山(34/594下)
柴 原(51/936上) |
卷八京畿道利川都護府:“高麗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導之利涉,故賜今名”。 |
詞義地名 |
16 |
可連山(33/577上)
水分峴(39/696下)
朝 鮮(51/921上) |
卷五一平安道平壤府[郡名]:“朝鮮,居東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鮮”。 |
人物地名 |
11 |
儉丹山(15/252下)
致遠峰(24/401下)
書狀江(53/962上) |
卷二四慶尚道安東大都護府[山川]致遠峰“在清涼山,崔致遠讀書于此,故名”。 |
動植物地名 |
10 |
松 岳( 4 / 89下)
竹 島(44/798上)
烏曷巖(49/883下) |
卷四四江源道襄陽都護府[山川]竹島:“滿島皆蒼竹”。 |
合成地名 |
9 |
昌原府(32/557下)
泰仁縣(34/612下)
康翎縣(43/776上) |
卷四三黃海道康翎縣[建置沿革]:“本朝世宗十年(1428年)永康、白翎合為康翎縣”。 |
數字地名 |
6 |
三水郡(49/891上)
五臺山(44/783上)
十二瀑布(45/808下) |
卷四九咸鏡道三水郡[建置沿革]:“郡在魚面江、鴨綠江、三水洞水三歧之間,故名三水”。 |
佛教地名 |
5 |
佛 巖(20/338下)
靈鷲山(27/464下)
金剛山(47/838上) |
卷四七江原道淮陽都護府[山川]金剛山:“僧徒謂之金剛山,其說本諸華嚴之書,書有‘海東菩薩住處名金剛山’之文”。 |
女真語地名 |
4 |
伊板嶺(49/883下)
豆滿江(50/902下)
雙介巖(50/905下) |
卷五0咸鏡道慶源都護府[山川]豆滿江:“女真語謂萬為豆滿,以眾水至此合流,故名”。 |
礦產地名 |
4 |
棋 浦(23/397下)
墨 井(34/610上)
玉 江(53/962上) |
卷三四全羅道咸悅縣[山川]墨井“在咸羅山西,周五千尺,幽邃黝碧,沙石皆黑,故名”。 |
比喻地名 |
4 |
漢拏山(38/662下)
劍峰山(49/873上)
劍 山(53/977上) |
卷三八全羅道濟州[山川]漢拏山:“其曰漢拏者,以云漢可拏引也”。 |
顏色地名 |
3 |
青 巖(50/916上)
鴨綠江(53/961下)
白 山(54/984下) |
卷五三平安道義州[山川]鴨綠江“水色似鴨頭,故名之”。 |
美愿地名 |
3 |
吉祥山(16/273下)
安興梁(19/319上)
開云浦(22/372上) |
卷一六忠清道鎮川縣[山川]吉祥山:“新羅真平王時萬弩郡太守金舒玄妻萬明,妊身二十月生子,曰庾信,藏胎于此山,因號吉祥”。 |
方位地名 |
3 |
望岳樓(31/528下)
坤地島(32/550上)
海 州(43/755上) |
卷四三黃海道海州[建置沿革]:“高麗太祖以郡南臨大海,賜今名”。 |
其 它 |
8 |
禮成江( 4 / 91下)
龍潭縣(39/686下)
雪 岳(44/798上) |
卷四開城府[山川]禮成江:“高麗朝宋,皆于此發船,故謂之禮成”。 |
注:表中數字系指《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的卷 / 頁,上、下系指上半頁與下半頁。東國文化社影印刊行,漢城,檀紀4291年。
具體的地名淵源解釋固然重要,但地名學理論的總結、地名命名與更名原則的歸納也必不可少,否則地名學的發展是不全面的。但在《新增東國輿地勝覽》中,毫無地名學理論內容可言,也沒有相關原則的歸納與總結。這與中國古代地名學重實證、輕理論的特點基本吻合。既然如此,歷史上半島地名命名所依據的準則,只能向當時的中國學習了。據《世宗實錄》卷一四八及《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三漢城府沿革:首都漢城本為高句麗北漢山郡,新羅真興王十八年(557年)改北漢山州,新羅景德王改為漢陽郡,高麗成忠烈王又改為漢陽府,李朝太祖三年(1394年)改為漢城府。如果說北漢山郡、北漢山州因北漢山而得名不足以完全看出受中國“因山為名”原則影響的話,那么漢陽郡、漢陽府的得名顯然是學習中國的結果,中國《春秋》三傳之一的《谷梁傳》于僖公二十八年下云:“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漢城位于北漢山南、漢江之北,處于山、水俱陽之位,得名“漢陽”也就毫不足怪了。
三、 地名避諱之吻合
古代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地名具有嚴格的避諱程式
。朝鮮-韓國半島仿佛與中國是同一模子刻出來似的,古代也流行地名避諱。由于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均奉中國正朔,所以連中國的名諱他們都須回避。例如,中國唐朝創立者唐高祖姓李名淵,長淵縣、澶淵縣分別被改名為長水縣和澶水縣,西魏所置金淵郡、金淵縣被追改為金泉郡、金泉縣。據《三國史記》卷三五《地理志》載:酒泉縣“本高句麗酒淵縣,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按:此地即今韓國江原道南部的酒泉。高句麗與唐為敵,而新羅自真德王四年(650年)后奉唐正朔 ,故景德王(742年~756年在位)時避李淵名諱而改酒淵為酒泉應屬情理中事。
又如,中國北宋仁宗天圣初年,因章獻太后父名通,遂改通州為崇州(今江蘇南通市)、改通利軍為安利軍(今河南?h西北)。據《世宗實錄》卷一五四及《高麗史》卷五八《地理志》載:宣州“本安化郡,高麗初改為通州,顯宗二十一年稱宣州”
。按:高麗顯宗二十一年為公元1030年,相當于北宋天圣八年。可見王氏高麗改通州為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顯然是為了避宋諱。
又據《高麗史》卷五八《地理志三》記載:寧德鎮“文宗十年(1056年)避契丹興宗諱,改‘鎮’為城,以‘鎮’字從‘真’字也”
。按:中國契丹興宗名耶律宗真,公元1031~1054年在位,寧德城故地在今平安北道義州東南四十里處。
另據《世宗實錄》卷一四八、《高麗史》卷五七、五八及《東國輿地勝覽》卷一三、三四記載,高麗忠宣王時因避其嫌名(璋)諱而改漳州為漣州(今京畿道漣州)、改章德縣為興德縣(今全羅北道興德)。
又,《世宗實錄》卷一五一全羅道茂珍郡:“本百濟武珍州……忠宣王元年庚戌(1310年)改化平府,恭愍王十一年壬寅(1362年)改茂珍府”。原文小注:“避惠廟諱,改‘武’為‘茂’!
按:高麗惠宗名武,943~945年在位,茂珍府今為韓國光州廣域市。
今韓國有大邱廣域市。此地原為新羅、高麗的大丘縣,李朝升為大丘都護府,《三國史記·地理志》、《世宗實錄·地理志》、《高麗史·地理志》、《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二六俱作“大丘”。按:漢字“邱”系中國清朝雍正初為避孔圣人(名丘)名諱而新造的字。則韓國今作“大邱”也是受中國避諱制度的影響。
一言以蔽之,朝鮮-韓國半島古代的地名避諱與中國一樣,不外乎避中國皇帝、圣人之諱、避國王本名諱、避國王嫌名諱等幾種形式。
四、 地名方位之對應
朝鮮-韓國半島上的歷史地名,有相當一部分在南北方位上大致與中國同名地名的方位一致。這應是長期以來向中國學習的結果。下面來比較一下雙方同名地名的方位,先將李氏朝鮮八道分為三部分:慶尚、全羅、忠清三道是傳統的“三南”地區
,劃為南部;京畿、江原、黃海三道為中部;平安、咸鏡二道為北部。
南部慶尚道有義安郡、合浦縣 、南?h
等政區地名和福州、臨汀、晉康、曲江、興安、宜山等地名別號 ,全羅道有全州府、羅州、南平縣等政區地名 ,忠清道有始安、海豐等地名別號
,共14個。與這14個地名同名的中國地名,均曾在北宋及其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分布在今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福建諸省區。
中部京畿道有竹山縣 和淮安、江寧、江都、巴陵、宣城、金陵等地名別號
, 黃海道有黃州、海州、遂安郡、江陰縣等政區地名 和溫州、信州、安州、東陽、象山、永康等地名別號 ,江原道有江陵府、襄陽府、平昌郡、通川郡等政區地名
和壽春、桃源、平江等地名別號 ,共24個。與這24個地名同名的中國地名也均在北宋及其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分布在中國中部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河南南部等省市。
北部平安道有定州、朔州、龍岡縣等政區地名
和肅州、延州、云州、博州、成州、德州、順州、彭原、文城、信都、永清、定襄等地名別號 ,咸鏡道政區地名有會寧府 和地名別號有博平、登州、文州、青州等
,共20個。與這20個地名同名的中國地名,均在北宋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分布在中國北部的北京、山西、山東、河北、陜西、甘肅等省市。
以上58處中 、朝同名地名的對應關系詳見下表,由表中內容可以看出半島上地名受中國影響之巨:
表5-4
中、朝歷史地名方位的對應關系
古 代 中 國 地 名 |
共同方位 |
李 氏 朝 鮮 地 名 |
義安郡(東晉置,治今廣東潮安縣東北)
合浦縣(西漢置,北宋移治今廣西合浦縣)
南?h(隋置,即今廣東南海市)
福 州(唐置,即今福建福州市)
臨汀郡(唐置,治今福建長汀縣)
晉康郡(東晉置,治今廣東德慶縣東)
曲江縣(西漢置,治今廣東韶關市南)
興安縣(北宋置,即今廣西興安縣)
宜山縣(北宋置,即今廣西宜山縣)
全 州(五代晉時置,宋時徙治今廣西全州縣)
羅 州(南朝梁置,治今廣東化州市)
南平縣(東漢末置,治今福建南平市)
始安郡(三國吳置,治今廣西桂林市)
海豐縣(東晉置,即今廣東海豐縣)
竹山縣(西魏置,即今湖北竹山縣)
淮安郡(隋置,治今河南泌陽縣)
江寧府(五代南唐置,治今江蘇南京市)
江都府(五代吳置,治今江蘇揚州市)
巴陵郡(南朝宋置,治今湖南岳陽市)
宣城郡(西晉置,治今安徽宣州市)
金 陵(今江蘇南京市別稱)
黃 州(隋置,治今湖北黃岡市)
海 州(東魏置,治今江蘇連云港市海州鎮)
遂安郡(隋置,治今浙江淳安縣西南)
江陰縣(南朝梁置,即今江蘇江陰市)
溫 州(唐置,即今浙江溫州市)
信 州(唐置,治今江西上饒市西北)
安 州(西魏置,治今湖北安陸縣)
東陽郡(三國吳置,治今浙江金華市)
象山縣(唐置,即今浙江象山縣)
永康縣(三國吳置,即今浙江永康市)
江陵府(唐置,治今湖北荊州市)
襄陽府(北宋置,治今湖北襄樊市襄陽)
平昌縣(北周置,即今四川平昌縣)
通川縣(隋置,治今四川達川市)
壽春縣(秦置,治今安徽壽縣)
桃源縣(北宋置,即今湖南桃源縣)
平 江(今江蘇蘇州市別稱)
|
南
部
|
義安郡(今慶尚南道昌原)
合浦縣(今慶尚南道馬山附近)
南海縣(今慶尚南道南海島)
福 州(今慶尚北道安東)
臨 。ń駪c尚北道延日)
晉 康(今慶尚南道晉州)
曲 江(今慶尚北道興海)
興 安(今慶尚北道星州)
宜 山(今慶尚南道宜寧)
[以上屬慶尚道]
全州府(今全羅北道全州)
羅州府(今全羅南道羅州)
南平縣(今全羅南道南平)
[以上屬全羅道]
始 安(今忠清北道槐山)
海 豐(今忠清南道洪城)
[以上屬忠清道]
竹山縣(今京畿道竹山)
淮 安(今京畿道廣州)
江 寧(今京畿道南陽)
江 都(今京畿道江華島)
巴 陵(今京畿道幸州東南)
宣 城(今京畿道交河)
金 陵(今京畿道金浦)
[以上屬京畿道]
黃 州(今黃海北道黃州)
海 州(今黃海南道海州)
遂安郡(今黃海北道遂安)
江陰縣(今黃海南道燕鴻里附近)
溫 州(今黃海南道延安)
信 州(今黃海南道信川)
安 州(今黃海南道載寧)
東 陽(今黃海北道平山)
象 山(今黃海北道谷山)
永 康(今黃海南道康翎)
[以上屬黃海道]
江陵府(今韓國江原道江陵)
襄陽府(今韓國江原道襄陽)
平昌郡(今韓國江原道平昌)
通川郡(今朝鮮江原道通川)
壽春縣(今韓國江源道春川)
桃源縣(今韓國江原道旌善)
平 江(今韓國江原道金化)
[以上屬江原道] |
中
部
|
定 州(北魏置,治今河北定州市)
朔 州(北齊置,治今山西朔州市)
龍岡縣(隋置,治今河北邢臺市)
肅 州(隋置,治今甘肅酒泉市)
延 州(西魏置,北宋移治今陜西延安市)
云 州(唐置,治今山西大同市)
博 州(隋置,北宋移治今山東聊城市)
成 州(唐置,治今甘肅成縣)
德 州(隋置,明初徙治今山東德州市)
順 州(唐末置,治今北京順義縣)
彭原郡(唐置,治今甘肅寧縣)
文城郡(隋置,治今山西吉縣)
信都縣(西漢置,治今河北冀州市)
永清縣(唐置,即今河北永清縣)
定襄縣(西漢置,北魏移治今山西定襄縣)
會寧郡(隋置,治今甘肅靖遠縣)
博平縣(西漢置,治今山東茌平縣西博平)
登 州(唐置,治今山東蓬萊縣)
文 州(西魏置,唐時移治今甘肅文縣)
青 州(西漢置,治今山東青州市)
|
北
部 |
定 州(今平安北道定州)
朔 州(今平安北道朔州)
龍岡縣(今南浦直轄市龍岡)
肅 州(今平安南道肅川)
延 州(今平安北道寧邊)
云 州(今平安北道云山)
博 州(今平安北道博川)
成 州(今平安南道成川)
德 州(今平安南道德川)
順 州(今平安南道順川)
彭 原(今平安南道安州)
文 城(今平安南道慈山里)
信 都(今平安北道定州、博川之間)
永 清(今平安南道三峰里附近)
定 襄(今平安北道郭山)
[以上屬平安道]
會寧郡(今咸鏡北道會寧)
博平縣(今咸鏡南道永興)
登 州(今朝鮮江原道安邊)
文 州(今朝鮮江原道文川)
青 州(今咸鏡南道北青)
[以上屬咸鏡道] |
五、 地名別號之移植
中國歷史上某些政區及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著名地名,王氏高麗、李氏朝鮮以來全數照搬,從而成為朝鮮-韓國半島上同名地名及其別號的來源。
例如,平壤是高句麗故都,所以歷史上也稱“長安城”
。按:中國漢唐時代,首都稱長安。平壤又有“鎬京”之稱 ,按:鎬京乃中國西周首都的稱謂。
又如,中國古代將國都及其附近地區稱作京畿,如《三國志·魏武帝紀》:“遂遷許都,造我京畿”;《蜀后主傳》裴注:“董卓造難,震蕩京畿”。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將首都京兆府及其附近的同、華、邠
、岐諸州置為京畿道。這一做法為東國所仿效,王氏高麗、李氏朝鮮時期均分別將其首都開城、漢城附近地區置為京畿道。這就是今天韓國京畿道的由來。
江原道原州,別號平涼京 。按:中國唐代原州,治平涼縣(今屬甘肅省)。
黃海道黃州,別號齊安 。按:中國唐朝的黃州,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間(742年~758年)曾改名為齊安郡
。
黃海道鹽州,別號五原 。按:中國唐朝的鹽州,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間曾改名五原郡
。
全羅道順天都護府,“山水奇麗,世稱小江南”
。按:中國的江南,唐代以來即以山水綺麗而著稱于世。
平安道定州,別號中山 。按:中國的中山國系戰國初諸侯國之一,定都于顧(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西漢于此置中山郡,十六國后燕慕容垂改中山尹,北魏改置為定州。
平安道云州,別號云中 。按:中國唐代的云州,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間曾改名云中郡 。
平安道成川都護府:紇骨山“有攢峰十二,世謂之巫山十二峰”
。按:中國的巫山十二峰位于長江三峽巫峽段,南朝以來即以風景秀麗著稱。
慶尚道金州的合浦縣,別號還珠 。按:中國漢朝置合浦郡,治合浦縣(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成語“合浦還珠”即出典于此。慶尚道的合浦縣居然別號“還珠”,顯系從中國移植。
總而言之,移植到半島上的中國古地名,以漢唐時代、特別是唐代地名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