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14 幽情與怨風
幽情化而石立,怨風結而冢青。千古空閨之感,頓令薄幸驚魂。
「述論」
湖北武昌縣北山上有一塊像人立一樣的石頭,叫做“望夫石”。相傳過去有個
貞潔的女子,他的丈夫服役去國,她相送到了這座山上,站立久了,便化作了一塊
石頭。望夫夫不歸,石頭叫做“望夫石”,山便成了“望夫山”。正是那: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和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她因為感情而化石,雖然令人震驚,但是,即使是她的雙眼望出了血淚,良人也終
究不得回歸。如陳陶的《隴西行》說: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又如那孟姜女哭自己的杞梁夫,長城崩摧而白骨現出。
她們如此真誠癡情,如果被人知道或者感激的話,也可以算是有報答了。但世
上往往都是薄幸之人,即如那陳世美、李十郎等輩,你就是望到了天塌地陷,又有
什么益處呢?即使是化作了石頭,又怎么能夠擺脫了這份幽情而使自己得到自在呢?
癡心女子負心漢,女子癡心是因為她們沒有自己的獨立權力,只好依附于丈夫。丈
夫拋棄了她們,她們便無法生活了,所以她們也只能去望夫、哭長城!這是男權社
會對于女性的壓迫和踐踏。
漢元帝妃子王昭君自己仗恃著容貌美艷,所以獨獨不去巴結畫師毛延壽,遂被
點破美人面,不得謁見元帝,以至于獨處冷宮。后來匈奴來上朝進貢,請求和親,
皇上便讓那臭昭君前去和番。臨行前上朝,皇帝一看,她竟然容貌為后宮第一人,
心中便有不舍之意。等到昭君走后,元帝后悔已晚,便深入追查其事,結果把毛延
壽棄市處斬。
其實,當時對毛延壽處以極刑是多余的,怎能知道后宮里就再也沒有比昭君更
美貌的人呢?所以王安石說道:
意態由來畫不成, 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 可憐著盡漢宮衣!
昭君嫁到胡地,不適應當地的風俗,所以一腔的怨恨都傾訴在琵琶弦上,死后
的墳冢上卻長出了青草。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歌詠王昭君說: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自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下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昭君因為心中不勝怨恨,所以在荒漠之上,獨獨留下了一座青冢。這也是心中為愛
情而思漢家的真誠所感,與那望夫石的傳說是一樣的。
從古到今,獨守空閨的癡情女子,發出了多少感嘆,驚天動地,泣鬼格神,流
傳下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那些薄幸的郎君,知道了她們如此深沉的愛,也一定會魂
驚魄動的。天下才女李清照那首感人的詞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
瘦!”激動了多少的文人才士和多情之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