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歷代名臣對立奏議選評(十二)

答桑弘羊“奏屯田輪臺”詔 漢武帝

  搜粟都尉桑弘羊與丞相御史奏田輪臺(1)(見附件),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由是不復出軍。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2)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馀里,(3)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4)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5)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6)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甚眾。曩者(7),朕之不明,以軍侯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后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8),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師遣貳師將軍,(9)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10)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馀。”(11)《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12)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13)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14)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於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15)。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16)。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17)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18)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逢火乏,失亦上集不得,(19)后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20)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21)(《漢書·西域傳》下《渠犁城傳》;又略見《后漢·樊準傳》注。)

  附:

奏屯田輪臺 桑弘羊

  故輪臺東捷枝、渠犁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谷,與中國同時孰。其旁國少錐刀,貴黃金采繒,可以易谷食,宜給足不可乏。臣愚以為可遣屯田卒詣故輪臺以東,置校尉三人分護,各舉圖地形,通利溝渠,務使以時益種五谷。張掖、酒泉遣騎假司馬為斥候,屬校尉,事有便宜,因騎置以聞。田一歲,有積谷,募民壯健有累重敢徙者詣田所,就畜積為本業,益墾溉田,稍筑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鳥孫,為便。臣謹遣征事臣昌分部行邊,嚴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選士馬,謹斥候,蓄茭草。愿陛下遣使使西國,以安其意。臣昧死請。(《漢書·西域傳》下:渠犁城)

  【作者介紹】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西漢王朝的第5個皇帝。十六歲登基,在位50多年。歷史上把他與秦始皇并稱為“秦皇漢武”,是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君主。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撤藩,在地方設置刺史,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興太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統一輿論。漢武帝前期大力拓展疆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首開絲綢之路。

  由于長年對外用兵,加上為了享樂勞民傷財,在秦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基礎上大肆擴建,占地達300馀里,內有連綿的亭臺樓閣和人工湖泊,蓄養著大批宮女歌優,為追求長生,建明堂,壘高壇,樹“泰一”尊神。造30丈高的銅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為可以長生不老。并多次封禪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晚年的漢武帝更加迷信多疑的武帝,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如此種種的大量耗費,使得在文、景時代本來是“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國庫枯竭。為搜刮錢財,漢武帝用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并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使國家經濟好轉,但也使吏制進一步腐敗。廣大平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于漢武帝統治的中后期接連爆發暴亂,并且愈演愈烈。

  好在漢武帝對此還有所覺悟:征和四年(前89),已接近生命尾聲的劉徹下罪己詔——《罷輪臺屯田詔》。標志著漢武帝末年政策有了根本轉變。他在改正自己過失、停止連續30多年的大事征伐的同時,將國家的政策重點轉變到重視農業生產、減輕民眾負擔、恢復民力上來,凡是傷害老百姓或浪費天下財物的事一概不做。這些政治上的改革,挽救了當時瀕危的局勢,使社會矛盾得以緩和,因而使漢朝沒有陷入秦末的厄運。

  荒淫在位后期,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由于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注釋】

  (1)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古為輪臺國,漢武帝時為貳師將軍李廣利所滅。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在此屯田,后并入匈奴。桑弘羊:(前152—前80)洛陽有名的大富豪桑家的公子。少年時代就“以心計”,而不用籌碼進行運算而享有盛名。十三歲就擔任了侍中,開始在漢武帝身邊工作。三十三歲時,與東郭咸陽、孔僅“三人言利析秋毫”,對經濟的分析十分深刻,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公元前115年,孔僅升為大農令,桑弘羊接替他擔任大農丞,掌管會計事務。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成為搜粟都尉,同時兼任大農令,掌管全國的租稅財政。漢武帝末年任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仍兼管財政,武帝死,昭帝即位,外戚霍光擅政。元鳳元年(前80)誣其謀反后加以殺害,時已七十三歲高齡。《鹽鐵論》就是記載其政治、經濟主張的著作。搜粟都尉:又名“治粟都尉”。漢武帝時設置的一種軍職,專管征集軍糧之事,桑弘羊曾任其職,不常置。

  (2)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前些日子,有關部門奏請要增加賦稅,每戶多繳三十錢,用來增加邊防費用。有司:指大司農等掌管全國農業、財稅部門。民賦三十:民間每戶稅賦增加三十文。

  (3)車師:西域城郭國,國都交河城(遺址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

  (4)“輪臺西於前開陵侯”句:開陵侯:匈奴降將介和王成娩,漢武帝封為開陵侯。天漢三年(前98),武帝命開陵侯率樓蘭國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救援,漢兵敗歸。危須、渠犁、樓蘭:皆西域古國。危須源于危姓,是三苗族后裔建立的國家。地域在博斯騰湖北岸,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東北之和頤曲惠鄉;渠犁在今新疆庫爾勒市,孔雀河東。漢時南與且末國,西南與精絕國相接;樓蘭,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鄯善國,并遷都泥城,向漢朝稱臣,原都城樓蘭城則由漢朝派兵屯田。

  (5)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但再無余力去供養行軍道上的漢軍。

  (6)橐(tuo)駝:駱駝。

  (7)曩(nǎng)者:從前的時候。

  (8)“朕之不明”句:軍候:漢朝軍制中曲的長官。屬于中級軍官,品階六百石《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云:”六百石者(月各)七十斛。”與太史令、郡丞等級;秦人:秦地之漢人。“我丐若馬”:你們現在像這被捆住的馬一樣可伶。丐:乞丐,這里做動詞用,乞求。

  (9)貳師將軍:貳師將軍是一種雜號將軍。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始于漢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漸衰微。這里指的是李廣利,因派去攻打西域大宛國的貳師城而被封為貳師將軍。李廣利(?—前89),中山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征大宛,后封海西侯。李廣利數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戰績平庸。征和三年(前90),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牦密謀推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后事發,劉屈牦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后殺。

  (10)蓍(shī)龜:蓍草和龜甲。古人以蓍草、龜甲占卜吉兇。

  (11)二千石(dan)諸大夫、郎:官俸為每年二千石糧食。漢代官俸以萬石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這里指官秩在二千石的朝廷侍中、侍郎以上官員。為文學:顏師古注:“為文學,謂學經書之人”;不足者視人有馀:力量不足者故意向人顯示其力量有余。

  (12)《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易》指《易經》是內含儒道兩家思想的我國古代重要經典之一。因內有六十四卦,方士們用來作占卜之書。卦:占卜用的一套預定符號,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易經》內有六十四卦,象征事物間的矛盾聯系。古代視占卜所得之卦判斷吉兇;大過《易》六十四卦中第二十八卦,是異卦(下巽上兌)相疊。解為“有所往則有利,通泰”。有利出兵;爻(yáo)組成卦符的基本符號;爻在九五: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九五代指我國古代的皇帝之位,古稱之為九五之尊。語本《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以卜者稱是“吉卦”。

  (13)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公車: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征的人,后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方士: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即持有方術的人。東漢以來,始將方士叫做道士;太史:即太史令,屬太常寺,掌天時星歷;治星望氣:負責星象方面的專門人員;太卜:漢朝為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的屬官。通過卜筮蓍龜,幫助天子決定諸疑,觀國家之吉兇。

  (14)反繆:相反,謬誤。

  (15)“單於遺天子馬裘”句:單於:單于(Chányú),源于古匈奴孿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領的”撐犁孤涂單于”稱謂。歷代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孫中,凡是為王者,便可以”單于”為姓氏,后即作為匈奴王的代稱;遺(wèi)贈送;

  (16)失一狼,走千羊”:匈奴放出一只狼,漢朝就要損失千只羊。

  (17)大鴻臚(hónglú):朝廷掌管禮賓事務之官。秦及漢初本名典客,后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大鴻臚。典掌如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奪爵、削地。諸侯王進京朝見皇帝,臣屬于漢的少數族君長,在接受漢的封號或朝見皇帝時,以及外國使臣來貢獻等禮儀。

  (18)五伯:春秋五霸,具體說法有所不同:《史記》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19)“且匈奴得漢降者”句:提掖:謂挾住兩腋將人拎起。指匈奴審問漢俘虜時情形;闌出不禁:隨意出入國門。闌本指“帶有格柵的門”,這里指邊界線;障候:官名,漢置,掌巡防守候障塞;長吏:這里指邊防軍中高級軍官。《漢書·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火乏:缺乏烽火臺報警。;失亦上集不得:士兵散失無法集中起來對抗匈奴的襲擊。以上皆指這些漢兵被匈奴俘虜的原因。

  (20)“后降者來”句:生口:俘虜;修馬復令:恢復為國家養馬者免其徭役賦稅的法令。

  (21)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各郡、國二千石官員都要制定本地繁育馬匹和補充邊境物資的計劃,在呈送年終總結時一并報送朝廷。計:年終總結。

  【翻譯】

  前些日子,有關部門奏請要增加賦稅,每戶多繳三十錢,用來增加邊防費用。這樣做明顯加重老弱孤獨者的負擔。如今又有人奏請派兵到輪臺去屯田墾荒。輪臺在車師以西一千余里,上次開陵侯攻打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在京師的六國子弟兵都先后西去參加征戰,運送糧草接應漢軍,各國王自己發兵數萬人,統馭將帥攻破車師城,迫使車師王歸降,取得了勝利,但再無余力去供養行軍中的漢軍。車師城里糧食很多,可是兵士無法帶足糧食班師回朝,體魄強悍的盡食所蓄,體弱多病的在道上死了幾千人。朕派酒泉的驢隊駱駝隊出玉門關送軍糧迎接軍隊,張掖距可班師的兵士并不遠,但還是有很多人餓死累死在路上。

  朕曾經一時糊涂,聽信了一個名叫弘的軍候的上書:匈奴人捆住馬的四蹄,扔到城下。跑來告訴當地人,你們現在像這被捆住的馬一樣可憐要乞求我們。并且長期扣留漢朝使者不讓回朝,所以才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興兵征討,維護漢使的威嚴。古時候,卿大夫提出的倡議,都要先求神問卜,得不到吉兆是不能施行的。因此,貳師將軍這次出征前,朕曾普征詢朝廷諸位大臣,以及地方郡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長官的意見,大家認為“匈奴人捆縛自己的戰馬,是他們最大的不祥之兆”,有的認為“匈奴人是在向漢朝顯示強大,這是力量不足者故意向人顯示其力量有余”。求神問卜的方士和星象家們也都認為貳師將軍出征“吉兆明顯,匈奴必敗,機不可失”,還說:“派貳師將軍帶兵北伐,到鬴山就能打勝仗。”

  卦辭顯示派貳師將軍前去作戰最合適,所以朕才派遣李廣利率兵出征,并告誡他慎入匈奴腹地。可誰曾想到,那些求神問卜得到的卦辭全都與事實相反。后來被漢軍抓到的匈奴俘虜說:“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埋掉羊牛行走的通道,填掉水井,詛咒漢軍。單于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愿匈奴好遠。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了詛咒漢軍。還曾卜到漢軍有一位將命運不利。”匈奴人又說:“漢朝雖然強大,但漢人耐不得沙漠里的饑渴。匈奴放出一只狼,漢軍就要損失一千只羊。”等到李廣利兵敗,將士們或戰死,或被俘,或四散逃亡,這一切都使朕悲痛難忘。

  如今桑弘羊等人奏請派軍隊遠赴輪臺屯田墾墾,修筑堡壘哨所,這是勞民傷財,不是憂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議,朕不能采納。大鴻臚建議招募囚犯以封侯作為獎賞,借護送匈奴使者回國的機會,刺殺匈奴單于,發泄我們的怨憤,這種事情連春秋五霸也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匈奴對投降他們的漢人要搜查全身,詳細盤問被俘漢人所知道的情況。當今邊塞防務還沒有走上正軌,邊塞禁區可以隨便出人,掌巡防守候障塞的官員和邊防軍中高級軍官派兵士去狩獵,以野獸皮毛和獸肉獲利,兵士勞苦而烽火松弛,缺乏烽火臺報警,士兵四散無法集中起來對抗匈奴的襲擊。這些漢兵就是這樣被匈奴俘虜的。從前來投降的匈奴人和和我方捕捉到的匈奴俘虜口中,知道這些情況。

  當今最重要的任務,是嚴禁各級官吏對百姓苛刻暴虐,廢止擅自增加賦稅的法令,鼓勵百姓致力于農業生產,恢復為國家養馬者免其徭役賦稅的法令,用來補充戰馬損失的缺額,不使國家軍備削弱而已。各郡、國二千石官員都要制定本地繁育馬匹和補充邊境物資的計劃,在年終總結時一并報送朝廷。朕即位以來,所做的許多糊涂事情,使天下百姓憂愁困苦,現在已經后悔不及。自今日始,所有損害百姓利益,浪費天下錢財的事情,全部停止。

  【評說】

  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后,漢武帝派遣的遠征軍霍去病等擊敗匈奴,“封狼居胥”后,為鞏固西北邊防和徹底殲滅匈奴,采納搜粟都尉桑弘羊的建議在國土,西陲進行大規模屯田,以給養邊防軍,當時在黃河河套以至河西張掖、酒泉一帶有屯墾戍卒60萬人。

  繼后漢武帝大力拓展疆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并連續同匈奴作戰,由于長年對外用兵,加上為了享樂勞民傷財,大建苑囿亭臺樓閣并多次封禪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如此種種的大量耗費,使得國庫空虛,民力用盡。

  軍事上晚年的漢武帝對外用兵也連連失利:征和三年(前90),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牦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后劉屈牦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之后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種種打擊使漢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堅持的施政主張開始動搖。就在征和三年討伐匈奴失敗的第二年征和四年從泰山封禪回,在全臣面前公開自責:“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并“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漢書·武帝紀》)。又將發明“代田法”和諸多耕田機械,使民“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趙過封為搜粟都尉,引導獎勵農耕,改善農民生活。就在漢武帝改弦更張,一心安農富國之際,

  已升任御史大夫、并掌管全國財賦的桑弘羊又舊事重提,上《奏屯田輪臺》。提出在輪臺屯田以衛邊,并“嚴敕太守都尉明烽火,選士馬,謹斥候,蓄茭草”,“筑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加緊備戰,以圖進取。有司也上奏要加征民賦每戶三十文以供軍需。這下拍馬屁一下子拍到馬腿上。此時的漢武帝已非當年的漢武帝。于是駁回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議。并反思自己當年不惜民力財力和將士生命,去討伐匈奴的“朕之不明”,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就是《答桑弘羊“奏屯田輪臺”詔》。

  這封詔書史稱“輪臺罪己詔”,其實大謬不然。因為其中雖講了不少不忍“勞擾天下”、愛民恤民的大道理,實際上是新賬老賬一起算,把當年之所以要討伐匈奴,為何要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一股腦兒推到“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直至“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者頭上。并以匈奴為何縛馬前后足至城下為例,說明這些人都是不明真相而導致君主誤斷。至于貳師將軍李廣利之所以戰敗,也是因為李廣利不聽“詔之必毋深入”而導致。還是“天皇圣明,臣罪當誅”老一套。這些做派,比起他的祖父漢文帝的罪己詔——《日蝕求言詔》中的敢于自責,敢于負責,相差不可以以里計。

  最后還有三點說明:

  一、從果斷下達《答桑弘羊“奏屯田輪臺”詔》,證明漢武帝還有一個能自省的君主,特別是詔書中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對與民休息、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

  二、桑弘羊等的屯田建議并沒有錯。第一次上奏屯田建議為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用兵提供了部分后勤保證和邊塞安全;第二次建議也只是沒有看清當時的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提出的時機不對。實際上,到了武帝孫子宣帝時,趙充國提出的屯田主張以及后來歷代封建王朝的屯田制度,實際上皆是桑弘羊屯田建議的延續;

  三、歷史上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并非很多人所誤認為的武帝時期,而是在漢武帝之孫漢宣帝時期。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宣帝遣騎都尉鄭吉屯田渠犁(今庫爾勒市)防范匈奴,始設西域都護府,這是漢族中央王朝宣誓對新疆主權之始,其所遵循的就是桑弘羊的遺策,這比武帝征討西域晚了幾十年。至2017年新疆(西域)作為中國自古所有的領土的一部分,已存在2091年矣,超過對許多南北方邊疆地區的統治時間。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南市| 抚远县| 浙江省| 岑巩县| 泸州市| 收藏| 三亚市| 富裕县| 阳信县| 邓州市| 安新县| 神木县| 鲁甸县| 利辛县| 冷水江市| 遂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错那县| 焦作市| 涞水县| 塘沽区| 阿拉善右旗| 东兴市| 兴文县| 和硕县| 衡阳市| 闸北区| 广州市| 漠河县| 红安县| 内乡县| 双桥区| 富平县| 色达县| 林州市| 尼勒克县| 杂多县| 达日县| 滨海县| 绵竹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