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夏甄陶教授逝世
訃? 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哲學系主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兼認識論分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夏甄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14年12月12日9時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茲定于2014年12月16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竹廳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凡有關團體和個人致唁電、唁函,敬獻花圈者,請與夏甄陶教授治喪委員會辦公室聯系。
校內班車安排:中國人民大學西門電子顯示屏12月16日上午8點發車。
世紀城班車安排:時雨園東門12月16日上午8點發車。
夏甄陶教授治喪委員會
2014 年12月12日
治喪委員會辦公室聯系方式:
李紅兵 張鵬舉 電 話:010-62512273(電話傳真)
手 機:13521590277
郵 箱:zhangpengju@ruc.edu.cn
辦公地點: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415室
夏甄陶教授生平
夏甄陶教授,湖南安化人,1931年4月1日生。著名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副會長、認識論分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195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1988年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在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和人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者。夏甄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14年12月12日9時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夏甄陶教授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1952年初因院系調整來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至畢業。1952年底被保送到北京大學馬列主義研究部讀研究生,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1954年以全優成績畢業,在北京地質學院政治教研室任教,講授馬列主義基礎和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到地質部江西“五七”干校勞動。1973年調到國家計委地質總局政治部工作。
1975年9月,夏甄陶教授調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工作。1976年以后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逐步走上正軌,夏甄陶教授從此開始了自己熱愛的學術事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辯證唯物主義研究室認識論研究組,1978年招收首批研究生,夏甄陶教授負責指導認識論方向研究生。1982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主任、研究生院院務委員和學位委員,1983年被評為研究員,1984年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博士生導師。1985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繼續從事認識論研究和教學工作。
憑借勤奮的努力所取得的高質量的豐富的學術成果,夏甄陶教授成為中國認識論研究領域中一位重要代表人物。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對實踐的涵義、結構、要素和特性進行重新思考和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目的是實踐的一個要素”的觀點。這一觀點的提出和論證,不僅將關于實踐標準的討論引向深入,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轉向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此后,他以科學的實踐觀為理論基石和出發點,以認識的主客體關系為分析框架,構建了系統的、科學的認識論思想體系。他為新時期我國認識論的興起和繁榮作出杰出貢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中富有創新精神的引領者。
在對認識論基本理論、認識的主客體相關原理、認識發生論、認識過程中的真善美的統一、思維世界的發生發展等認識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同時,夏甄陶教授還對從孔子到孫中山50多位中國思想家的認識論思想進行總結和梳理。20世紀80-90年代,他以闡釋實踐的唯物主義為基礎,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設想。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他把人放在人的自覺自為的實踐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來考察,對馬克思主義人學作了實踐的唯物主義的闡釋。
夏甄陶教授的主要學術著作有《論荀子的哲學思想》(1979)、《關于目的的哲學》(1982)、《認識論引論》(1986,獲1991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認識發生論》(主編,1991)、《思維世界導論》(第一主編,1992,獲1995年國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下卷)(1992、1996,獲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認識的主-客體相關原理》(1996)、《人是什么》(2000,獲2002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人:關系 活動 發展》(2011)、《夏甄陶文集》(第1-6卷)(2011)等,出版詞集《菽菠詞》(2006),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新華文摘》等報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
在長期的哲學研究中,夏甄陶教授堅持獨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治學方法。第一,注重從存在的關系出發思考問題。強調人與世界的大關系是哲學應該關注和研究的總課題,主張從關系、活動、發展的角度來考察人和社會的發展。第二,注重從實踐的觀點出發。系統地闡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實現了認識論和人學研究的思路轉變。第三,注重將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融會貫通。認為只有將這三個領域結合起來,我國哲學發展才會有新的突破。第四,注重哲學思維內在的邏輯性。在他的哲學思想中,概念界定、命題表述和推理展開的邏輯十分鮮明,并體現在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上。
夏甄陶教授在哲學上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根源于他一心為學術的做人哲學。他胸懷祖國,志存高遠,做事認真,治學嚴謹,堅持不懈,誨人不倦。在生活中,他樸實簡單,為人謙和,從不追逐、計較私利。在詞作《漁父·嚴子陵釣臺》中,他寫道:“遙想當年嚴子陵,富春江畔作漁翁。輕利祿,賤功名,一根釣竿寄娛情。”他為學孜孜以求、當仁不讓,為人低調謙和、淡泊名利的品格,在現代社會浮躁喧囂的生活場景中尤為難能可貴。
夏甄陶教授喜歡恬靜閑雅、怡然自得的生活。他文學功底深厚,時常在與大自然美景的交融中作詩吟詞,抒發感慨:“造化神工弄巧,引我淵思遐想,情緒涌如泉。”(《水調歌頭·索溪峪黃龍洞》)在物我交融中尋找天人合一的超凡感覺:“乾坤廣袤無垠,形神表里澄明。境我天人合一,無聲勝似有聲。”(《清平樂·平湖秋月》)
夏甄陶教授高尚的人格和睿智的思想吸引許多學子投奔門下。他關愛學生,學業上傾心指導,生活上關心照顧。在他的精心培育和指導下,學生們都勤奮刻苦,努力成才,在不同行業特別是學術領域嶄露頭角,爭芳斗艷。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敬仰鑄就了師生間深厚的情誼。他在晚年深情地說:“我一生都獻身于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對哲學理論和師生們都充滿著無比的真愛!”
對夏甄陶教授為人、為學、為師的最好的總結,莫過于他自己:“我本湘中山水郎,生來愚鈍帶疏狂。少年不識乾坤大,老大方知學問長。研典籍,著文章,幾曾閑里度時光。雖因魯質無佳品,卻喜門前桃李芳。”(《鷓鴣天·自嘲》)
夏甄陶教授的逝世,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重大損失,是中國哲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夏甄陶教授的高尚品格和學術精神,為中國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夏甄陶教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