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中國古代詩歌教育簡史

導 論

  中國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代文學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詩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如果從“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詩歌開始算起,那么,詩歌的歷史也就幾乎等同于人類語言的歷史。流傳至今的《彈歌》也許就是遠古時候最美的詩歌了。有了詩歌,也就有了詩歌教育——利用詩歌來傳承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社會經(jīng)驗,運用詩歌來教授自然知識與社會倫理,同時完成識字寫字的任務,教會讀詩作詩的方法。

  從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教育史的進程來看,詩歌教育伴隨著詩歌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伴隨著詩歌的繁榮而興盛;而詩歌教育的興旺又進一步促進了詩人隊伍的壯大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因此,詩歌的歷史有多長,詩歌教育的歷史就有多長。《彈歌》的流傳也正是詩歌教育的結果。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詩歌教育是什么樣子,沒有辦法說清楚,只能憑借想象去猜測。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后,詩歌教育的內(nèi)容、形式、作用大致可以說得清——因為有許多時候即使是用文字記載的所謂“歷史”也往往極不可靠。

  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古代的詩歌向來就與音樂關系密切,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因而古代的“樂教”也往往包括詩歌教育。歷代宮廷樂舞往往融詩歌、舞蹈、音樂于一體,就是典型的例子。追本溯源,詩、詞、曲就其本來面目而言都是歌詞,其出現(xiàn)、形成、發(fā)展和成熟都與音樂密切相關。《詩經(jīng)》里的所有詩篇、漢代的樂府詩、唐宋時期的詞、元代的散曲,原本都是配樂演唱的。因此,古代的詩歌教育往往還伴隨著音樂藝術教育。

  在中國古代社會,詩歌教育被統(tǒng)治者上升到政治教化的高度,被視為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所謂“詩教”,其主要含義是要通過詩歌教育來達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詩歌教育,從最初的啟蒙教育到最后的選拔人才,詩歌寫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關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敗。因此,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歷史主要就是詩歌教育史,詩歌教育受到從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視,學會讀詩作詩成為學子受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由于詩歌教育史與詩歌發(fā)展史密切相關,因此,考察古代詩歌教育史,既要考察古代教育史——主要是古代語文教育史,也要考察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主要是古代詩歌發(fā)展史。

  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其實主要是詩歌發(fā)展史。在古代文學史上,在西周之前,詩歌幾乎一統(tǒng)天下;自春秋戰(zhàn)國之后,以詩歌為主流,詩歌與散文相互影響,共同繁榮。雖然中唐以后形成“以文為詩”的特色,到兩宋發(fā)展到極點,但溯根求源,詩歌對散文的影響作用更大。且不說詩歌是最早產(chǎn)生的文學形式,看一看中國的古代典籍,《尚書》、《易經(jīng)》、《老子》、《莊子》里的有些句子就有明顯的詩歌色彩。尤其是《老子》,相當多的篇章就是詩歌。漢代的賦,本身就是從《楚辭》發(fā)展而來;而六朝的駢文也具有濃重的詩歌色彩。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往往詩文并重,詩歌與散文交相輝映;而以文學名世的作家也大多有詩歌作品傳世。而詩歌對散文的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現(xiàn)代所謂的“散文詩”,不就是散文化的詩歌嗎?當代的作家在寫作散文時也常常講究音韻和諧、平仄相對,常常使用整齊的句子來表達思想感情。至于古今散文中引用的詩句,那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層出不窮。古典詩歌對小說的影響也很大,古代相當多的小說家本身就是詩人,而古典小說中出現(xiàn)的詩歌就更多了。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傳統(tǒng)章回小說往往從詩歌開始,又以詩歌結尾。至于戲劇與詩歌的關系則更密切,人物的韻白和唱詞本身往往就是詩歌。從古代作家的成長歷程來看,歸根結底,詩歌對其它文學形式的影響和作用,往往是通過詩歌教育來傳遞的。

  中國語文教育發(fā)展史,實際上主要是詩歌教育發(fā)展史。從遠古到清末,詩歌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詩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可謂深矣!自夏、商、周以來,學習讀詩、寫詩、用詩一直是古代語文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中國古代的宮廷頗重視“樂教”(詩歌是主要內(nèi)容),因而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能夠即興賦詩的帝王,其中幾位成就突出,對古典詩歌的發(fā)展貢獻很大。而自孔子之后,《詩經(jīng)》一直是儒學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兩漢以后,以《詩經(jīng)》為主的詩歌教育成為古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學習《詩經(jīng)》是“詩教”的基本途徑,凡是讀書人有誰不知道“關關雎鳩”?誰沒讀過“楊柳依依”?魏晉南北朝以后,特別是唐代之后,中國的傳統(tǒng)文人自出世就一直浸泡在詩歌的海洋里,甚至可以說是在詩歌的海洋里泡大、泡老一直泡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詩酒風流成為他們基本的生活狀態(tài)。隋唐之后,科舉考試制度與詩歌教育的關系非常密切。翻一翻中國歷史,有哪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狀元不會作詩?而自兩宋之后,吟詩填詞就成為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日常事務;甚至一些統(tǒng)領千軍萬馬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的將帥也以詩詞聞名于世。在一些書香門第,也涌現(xiàn)出了許多才學卓絕、成就非凡的女詩人,其芳名足令后人仰慕。流風所及,就連古代的青樓女子也以能詩善詞而自詡風流,其中也的確孕育了幾位詩名遠播的女詩人。

  根據(jù)有限的資料判斷,在漫長的遠古時代,文藝活動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詩歌教育具有綜合性、全民化的特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學校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經(jīng)濟基礎的制約,學校教育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在夏、商、周三代,為了滿足奴隸主階級的需要,無論國學還是鄉(xiāng)學,都是培養(yǎng)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地方,奴隸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奴隸制國家的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都為奴隸主階級的官府壟斷,即“學在官府”,詩歌教育也主要是為大大小小的奴隸主貴族服務。這種“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到了春秋時期才被打破,私學應運而生并逐漸繁盛起來,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詩歌教育才能逐漸走向平民化、大眾化。西漢之后,隨著儒家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封建時代的詩歌教育始終強調(diào)“溫柔敦厚”。《禮記·經(jīng)解》中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教者也。”唐代孔穎達的《禮記正義》解釋說:“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曰:溫柔敦厚,詩教也。”因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是馴順的奴才,而不是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天才,因此,封建社會的詩歌教育也往往是培養(yǎng)奴才的教育。在隋唐科舉制度產(chǎn)生以后,這種奴化的詩歌教育愈來愈嚴重,直至明清兩代發(fā)展到頂峰,其流毒至今仍然存在。

  民歌是文人詩歌的源頭,在文學史上,民歌曾經(jīng)對詩、詞、曲的形成和文人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重大影響。民歌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是他們總結生產(chǎn)知識、歸納生活經(jīng)驗、表達喜怒哀樂的一種手段,其數(shù)量非常龐大,若非有意保存,就會很快消亡。在正統(tǒng)詩歌教育之外,民間歌謠的流傳顯示了另一種詩歌教育形態(tài),它在內(nèi)容、形式和目的上都與正統(tǒng)詩歌教育有顯著不同,尤其在內(nèi)容和目的上有時甚至與正統(tǒng)觀念相對立。它雖然是主流之外的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小溪,也值得引起重視和研究。

  詩歌教育在中國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至今仍余音未歇。問一問今天的中國人,有幾人不知道李白杜甫?有幾人不知道唐詩宋詞?問一問今天的小學生,有誰沒背過“鵝鵝鵝”?問一問今天的成年人,誰不知道“四喜詩”?……可惜的是,今天的詩歌教育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所謂“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的傳言恰恰說明了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教育的現(xiàn)狀,而“梨花體”詩歌的泛濫表明當代文人詩歌正在趨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偶爾也能讀到“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這樣的詩句;而當代流行的民謠也要比所謂“詩人”的所謂“詩歌”更像詩歌。即使是一些童謠,也比所謂“詩人”的所謂“詩歌”更有價值。前幾年,一些小學生傳唱的童謠曾引起極大的爭議,比如,有這樣一首童謠:“太陽天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著炸藥包?……”這至少證明詩歌的種子仍在生長。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物質(zhì)文明高度繁榮的背后是人文精神逐漸荒漠化,詩歌的茍延殘喘正需要詩歌教育來拯救!可是,誰來拯救詩歌教育呢?

  本書在簡述古代詩歌教育史時,將其下限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涵蓋了所謂“近代史”部分。這是因為所謂的“近代史”的主體就是清朝末期,而清末的詩歌教育與清代前期、中期的詩歌教育并無不同,人為割裂一個朝代似乎不太妥當,故一并加以概述。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名山县| 桃园县| 徐汇区| 南充市| 扬州市| 庆安县| 新蔡县| 五指山市| 尼木县| 吐鲁番市| 阳春市| 尼玛县| 绥中县| 台安县| 普安县| 巴楚县| 井冈山市| 通州区| 尚义县| 桐梓县| 和政县| 阿克苏市| 辽阳县| 彰武县| 迭部县| 凌海市| 平安县| 新干县| 奉新县| 荃湾区| 和平县| 宝坻区| 佛山市| 衡水市| 西城区| 香港| 江川县| 聂荣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宣武区|